科普积极行动nbsp共抗乙肝你

发布时间:2016-11-26

每年的9月16日是乙肝科普宣传日,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肝的相关知识。

一、肝脏的作用: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肋弓处,小部分位于左肋弓处,贴于膈的下方。因为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肝脏呈棕红色,质软而脆。肝大部分由肋弓所覆盖,所以,正常时用手不易触及肝。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主要有:分泌胆汁、代谢、防御和解毒、造血等四项功能。   1、胆汁分泌作用:肝细胞能不断地分泌胆汁,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2、碳水化合物代谢: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五谷杂粮进入消化道,经过消化、水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运送至肝脏,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被运送至肝脏后,少部分在肝脏内贮存起来。以备日后利用;大部分进入了血液循环,成为血糖,供给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   3、蛋白质代谢: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作用,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供全身器官组织需要。   4、脂类代谢:肝脏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与运输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维生素代谢:肝脏可贮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A都贮存在肝内,肝脏是维生素C、D、E、K、B1、B6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   6、激素代谢: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的含量,多余的经肝脏处理失去活性。   7、解毒功能: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低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药物大多经过肝脏代谢,滥用只能加重肝脏负担。   此外,肝脏还有防御机能、调节血液循环量、制造凝血因子、产生热量、肝脏再生能力等。

二、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我国是乙肝大国,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全国现患慢性肝炎病人超过万例,   很多人并不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的区别,大多数人对乙肝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甲肝上,认为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因此谈肝色变,所以,在解析乙肝常识之前,在这里有必要对病毒性肝炎作一简单介绍。

1、肝炎分类   甲型病毒性肝炎(HAV)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丙型病毒性肝炎(HCV)   丁型病毒性肝炎(HDV)   戊型病毒性肝炎(HEV)   庚型病毒性肝炎(HGV)   TT型病毒性肝炎2、各种肝病特点:   ——————————————————————   分型 主要传播途径是否转为慢性   ——————————————————————   甲型肝炎 粪-口 不变慢性   乙型肝炎 血液和性接触 10%转化为慢性   丙型肝炎 血液   60%~80%转化为慢性   丁型肝炎 血液   较易转变为慢性   戊型肝炎 粪-口 不变慢性   庚型肝炎 血液   36%转为慢性   TT型肝炎 血液   尚无定论   ——————————————————————   从上面列表的情况来看,粪口传播的只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从其传染途径看,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目前甲型肝炎有疫苗可供使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减毒活疫苗,主要是国产,价格比较便宜,注射一针,但保护期比较短,通常认为是五年;一类是灭活疫苗,主要是进口,价格较高,通常需要两针,但是纯度较高不易变质,能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抗体,保护期长达20年以上,不具有活性,尤其对体质较弱的孩子,推荐使用。   乙型肝炎有疫苗可供使用,目前血源性疫苗已经淘汰,市场上的疫苗均为重组疫苗,安全性有保障,推荐使用.   甲、乙型肝炎混合疫苗我国正在研制,美国已接种使用,相信不就就会面世。   丙型肝炎,主要是血液传播,从其传染途径和病毒的生存能力看,相对乙肝病毒,传染几率相对小一些,减少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是预防丙肝的主要方法,因为丙肝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接种,丙肝出现症状与乙肝基本相同,但更具有隐匿性,丙肝发生癌变的机率大于乙肝,丙肝通过科学有效地治疗,转阴机率大于乙肝。丁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与丙肝类同,但是没有疫苗可供使用,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才能继续感染HDV,所以目前预防的主要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和减少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戊型肝炎,HEV传播发病和甲肝类同,和甲肝一样应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目前戊型肝炎疫苗尚在研制中,市场并无疫苗可供使用。   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经过血液或肠道外的途径传染他人,与丙肝、乙肝病毒之间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目前尚无疫苗可供使用。

三、什么是乙肝?

我们通常说的乙肝,就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亚临床感染三类。绝大部分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自行痊愈,并产生免疫力(其二对半结果为2、4、5或2、5阳性)。小部分发展为急性乙肝,急性乙肝的大多数患者可彻底痊愈,并获得免疫力。   只有极少数急性乙肝病人,和通过母婴传播或幼儿时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以及很少的一些成年感染者最终成为慢性乙肝病人。

四、什么是乙肝病人?

  如果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或“乙肝三系”)全部阴性,DNA检查也是阴性,可排除乙肝的可能。如五项指标中的第一项阳性,或DNA阳性,可断定为乙肝病源携带者。   如果定期复查,长期肝功能检查均为正常,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是乙肝病源携带者。乙肝病源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   肝功能异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称为慢性乙肝患者,也就是通俗所说的乙肝病人。

五、乙肝到底有什么危害?

乙肝的主要危害体现在致病性和传染性两个方面。 1、致病性: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的病变当然会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的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80%终身不发病,只有少部分人会发病,而这个发病过程是复杂的,有的表现为短暂的肝功异常,乏力,消化减退等;而有的则反反复复,时间长了,则出现肝脏组织的纤维化、进而出现肝硬化等。有极少部分人还会发生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肝癌,若无及时、正确的治疗,将直接威胁生命。2、传染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人体内都携带不同程度的乙肝病毒,在分娩、输血、性接触、不规范的外科手术等过程中可能导致传染他人。过去,由于没有普及疫苗、没有普及正确的母婴阻断措施以及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血液制品安全事故等历史原因,导致中国乙肝人口众多。

六、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1、传播途径   年,上海甲肝爆发流行。人们留下了肝炎接触就传染的深刻印象。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是不同的,错误地把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乙肝和甲肝混为一谈,是造成谈肝色变恐慌原因之一。   (1)、母婴传播:它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患有急性乙型肝炎和携带HBsAg的母亲都有可能将乙肝传染给新生儿。这种传播的本质是经血途径传播。   (2)、血液传播:包括输入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不洁的注射、手术、拔牙、文身、针灸、穿耳孔、内窥镜检查和医务人员的意外刺伤等。现在由于加强了对献血员的筛查,由输血造成的乙肝传播已经很少。但是,少数HBVDNA阳性,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血液还是可能漏检。所以,经血液途径传播乙肝还没有完全杜绝。   (3)、医源性传播:主要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器、内窥镜引起。所以,应该大力推行一次性医用器械。现在国家正对内窥镜的消毒制订更严格的消毒规范,此举可大大降低医源性传播。   (4)、性传播:性传播的HBsAg阳性率为5.44%,而社会生活中一般接触传播的HBsAg阳性率仅仅为0.68%。所以,在家庭中,HBsAg阳性的配偶较之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感染乙肝。性乱是造成乙肝性传播的原因之一。   (5)、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传播。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卫生用品。或伤口与伤口的接触。   2、易感人群   出生于高发区的人、男性同性恋者、吸毒静脉注射者、血液透析病人、HIV感染者、孕妇、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有性接触者。如果乙肝标志物为阴性,则应注射疫苗进行预防,特殊紧急情况下的预防,可以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再注射乙肝疫苗。根据免疫系统的状况,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感染HBV后转成慢性的机率为90%,5岁以下儿童为25%~30%,成人中仅为10%以下。

七、乙肝的预防:

  目前乙肝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1、乙肝疫苗的特点和作用:   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主动免疫的特点是具有记忆,所以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即使抗体滴度下降或消失,并非代表一定失去了保护,再次感染到病毒或注射疫苗,免疫系统会迅速的作出反应,清除病毒,并出现保护性抗体。所以,也有国外专家认为:乙肝疫苗三针保护一生。   2、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和作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被动免疫,人体被动的接受外源性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被动免疫的特点,其有效保护作用持续的时间短,长久持续的保护还是要依赖乙肝疫苗,但是能有效的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避免感染。其具体应用于:   (1)、阻断母婴传播;   (2)、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什么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mbj.com/ygzz/268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