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是中国第一大传染病,是导致肝硬化、肝癌最主要的原因。年,为消除“乙肝歧视”,我国在相关体检中取消了乙肝标志物筛查,在新形势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防控显得十分关键。 据了解,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谭华炳通过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控的“四级防控网”(主动筛查、精准治疗、病毒携带者管控、母婴阻断)。他认为,通过这四级防控网的建立,消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未来并不难。 28岁的市民徐女士,日前发热、尿黄、腹胀、纳差(食量减少)1周入院,通过病史询问、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俗称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肝功能检测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通过对其丈夫检查确定徐女士的“急性乙型肝炎”是由其丈夫传染的。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谭华炳告诉记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国外定性为性传播疾病。在国内定性为“母婴传播疾病”,但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性传播。 加强社会人群的主动筛查意识十分关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体检中心合作,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提高人群主动筛查意识,一方面将“乙肝两对半”纳入健康体检选择项目,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早期发现率,科学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减少类似感染传播的发生。 曾有一位乙肝患者张女士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根据患者病情,医院专家先给予核苷酸类似物(一种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2年,当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达到ng/ml,加用普通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以后通过乙肝疫苗注射等措施,使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定量达到IU/L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谭华炳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作为传染病,控制传染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十分关键。既往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能治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精准治疗”理念,即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位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检测指导下,通过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乙肝疫苗的精准联合,使乙型肝炎治愈率达到30%左右,这一研究成果在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分会场以《干扰素:乙肝病毒感染治疗的“点睛之笔”》做学术交流。 与此类似,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宁琴教授主持的全国性、多中心“乙型肝炎治愈联盟”也采取了与医院研究相似的方法,人医感染性疾病科也是该联盟的分中心之一。 今年21岁的刘强(化名)是城区某高校大学生,日前,在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快检阳性,在医院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病毒高载量携带者。这类携带者虽然没有症状,但通过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传染的可能性大。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三分之二是无症状的携带者,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科学管理更加重要。一方面这些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另一方面对发现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科学监控、科学指导,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36岁的杨女士因乏力、纳差、尿黄6周,在外院以“慢性乙型肝炎”予以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1月效果不佳。第二胎孕3月,既往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通过检测发现,患者为难治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根据耐药的现状调整治疗,患者肝功能异常得到纠正,病毒载量快速下降,结合传统母婴传播阻断技术,达到母子平安。 谭华炳介绍,中国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就预防了绝大多数。在没有实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技术之前,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高达60%以上。通过实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技术,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被降至10%左右。为解决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医感染性疾病科自年开展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并于年获湖北省成果登记证书。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耐药问题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的难点,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防治母婴传播的重点,人医感染性疾病科于年开展了《“精准治疗”理念下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技术》,提高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特别是二胎孕妇)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 早发现早治疗 为人医感染性疾病科点 终审 卢家强编辑 马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