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患有乙肝通常都要做相关的检查,其中非常常见的检查就是乙肝两对半检查。 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查(又称乙肝五项检查)情况,主要可以将乙肝分为乙肝大小三阳、乙肝大小二阳,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乙肝恢三阳、恢二阳,以及一些并没有特定名称的乙肝检查阳性模式。 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所以今天小编就来帮大家理一理!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种数据代表分析 第1项代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HBsAg 第2项代表:乙肝表面抗体(HBsAb)或抗-HBs 第3项代表:乙肝e抗原(HBeAg)或HBeAg 第4项代表:乙肝e抗体(HBeAb)或抗-HBe 第5项代表:乙肝核心抗体(HBcAb)或抗-HBc 阳性代表:+阴性代表:- 第1、3、5项阳性——大三阳 第1、3、5项阳性——大三阳 第1、3、5项阳性——大三阳 第1、3、5项阳性——大三阳 第1、3、5项阳性——大三阳 在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大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有两个:慢性HBV携带者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大三阳”意味着体内病毒复制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如何,所以“大三阳”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 临床意义:急性期、慢性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第1、4、5项阳性——小三阳 在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小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有两个: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小三阳”患者分两种情况,一是病毒阴性的“小三阳”,二是病毒阳性的“小三阳”,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受到肝病专业医务者的重视。 但“小三阳”只是反映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的乙肝免疫标志物状态,同样不代表病情轻重。 临床意义:恢复期、传染性弱、长期持续易癌变。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脏损坏严重、症状明显,是“大二阳”的主要特点。 “大二阳”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临床意义:早期HBV感染或慢性携带者活动期,传染性强。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明确指出:肝功能正常,病毒量阴性,乙肝五项为一五阳性,就称之为隐匿性肝炎。“小二阳”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 临床意义:急性或慢性期,传染性较弱。 临床意义:急性感染期后康复期,既往感染,具有免疫力。 病毒已经清除,身体在康复,“二、五阳”的人绝大多数是已经产生免疫的健康人,如不放心,可进一步检查HBV-DNA定量和其他检查项目。 但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阳性。考虑病毒可能有变异存在,故建议仍要继续治疗。 临床意义: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非典型恢复期。 根据检查的五项阴阳性全部的排列组合,还有17种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第5项阳性——(1)既往感染,但还未能检测出HBsAb;(2)既往过后恢复期;(3)多急性窗口期。 第45项阳性——既往感染,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基本无传染性(少数仍有传染性)。 第1项阳性——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即感染早期),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 第14项阳性——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传染性弱。 第13项阳性——乙型肝炎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活动期,传染性强。 第项阳性——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第12项阳性和第项阳性——乙型肝炎病毒亚临床感染早期,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第项阳性、第项阳性、第23项阳性和第项阳性——乙型肝炎病毒亚临床感染或非典型肝炎。 第3项阳性和第35项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非典型急性感染。 第项阳性——急性乙肝病毒感染中期。 第24项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恢复。 第4项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趋向恢复,一般无传染性。 1、乙肝五项检查全阴——未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2、乙肝五项第2项阳性——注射乙肝疫苗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具有免疫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