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可能有很多人没有打过乙肝疫苗,不太了解,甚至觉得,我没打过不是好好的吗?乙肝疫苗真的有用吗? 今天,健康头条(u)就给大家说说,乙肝疫苗,到底有没有用。 中国是乙肝大国,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在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同时意味着,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7.18%。 而根据年的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在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中,分别是0.32%、0.94%和4.38%。 这些数据能看出什么呢? 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国家的人群中,越年轻,乙肝的感染率越低。 这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通过大规模的乙肝免疫接种。 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报道显示,乙肝疫苗接种,让受到乙肝病毒伤寒的少年儿童的比例大大下降,降幅达到了97%。 1.新生儿 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是最需要受到保护的,他们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最主要对象。不论其母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都需要打疫苗。 2.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孩子防范乙肝的入侵的保护能力也比较弱,所以也需要疫苗接种。 3.高危人群 这些高危人群,包括可能接触大量乙肝病毒的人群: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乙肝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 1.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 这些人就不需要打乙肝疫苗了。这里包括两种情况: 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HBsAg+; 隐匿感染者:乙肝核心抗体或e抗原阳性者,HBcAb+或HBeAg+。 这两类人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保护效果,因而不需要再接种疫苗。 2.表面抗体阳性的人。 表面抗体阳性者,HBsAb+,在前面所说的「需要打疫苗的人」中,没有提到,也是不需要打疫苗的人群,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抵抗力。 我们打疫苗是为了获得保护,疫苗其效果,要怎么判断呢? 1.疫苗是否有效 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要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接种后约1~2个月复查乙肝三系定量检查,通过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浓度进行判断。一般有三种情况: 有效 一般认为,HBsAb大于mIU/mL是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效果。 可能无效的低应答 BsAb在10mIU/mL和mIU/mL之间。确实存在部分接种者的抗体滴度较低甚至检测不到,这时进行加强免疫来促使抗体产生的具体做法还不统一。 笔者的态度是,如果接种完的抗体滴度属于低应答,可以增加接种1针疫苗;如果是无应答,可以再次完整接种3针后1~2个月再复查,如果仍然无应答可以加倍计量接种1针。 反复接种没有效果 医学上,这叫做「无应答」,HBsAb小于10mIU/mL。对于成年人,可以不必介意这件事情,从传染性和危害来说,乙肝病毒对成年人的威胁其实很有限。 2.保护效果的持续时间 一般而言,产生了抗体应答后,抗体的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 因为效果持久,不需要进行HBsAb监测或再打疫苗来加强免疫。 这得益于产生抗体的记忆B细胞是一种很长寿细胞,而且「记忆力」很好。一旦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刺激,就能很快增殖出大量B细胞,来快速合成有效抗体。 而且,一般人群不存在高危行为,只是接触到少量病毒的话,体内较少的抗体量,也足以应付。 3.有些人要特别留意 对于文章前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发现HBsAb降低到阴性时,需要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因为存在一次接触大量的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如果抗体量不足以抵御病毒,导致病毒从血液进入肝细胞,也就存在被攻破防线而受到感染的危险。 再加上乙肝疫苗本身的经济性和明显效果,建议高危人群发现HBsAb降低到阴性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来保证血液中有足够的保护性抗体。 反复接种都无法阳性的高危人群,也属于前面说的「低应答」,要按照其中的方法处理。 乙肝疫苗是一种低成本,有效率极高的好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无法护卫周全的情况。比如: 低应答、无应答的人,发生了可能感染乙肝的接触(称作暴露); 母亲携带乙肝病毒的新生儿。 这些情况下,怎么办? 别着急,我们还有绝招,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只要听从医生安排,是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 还有关于乙肝疫苗、肝硬化、脂肪肝等的问题? 除了继续长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