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较之前的10.09%有明显下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之前有下降,与我国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有重大关系。但实践操作中常常遇到接种乙肝疫苗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现就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1、哪些人需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新生儿:疫苗接种可预防或阻断母婴围生期(生产后4周内)传播及以后的传播,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乙肝病毒感染。 (2)儿童:在新生儿期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未产生抗体的儿童,均应接种。 (3)高危人群: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人员,入伍的新兵、幼儿园的老师、长期从事饮食工作的同志、家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有乙肝病人而自己又未感染乙肝病毒者(乙肝标志物全阴)。 (4)成年人:乙肝标志物全阴性者可以接种。 2、怎样打乙型肝炎预防针? 乙肝预防针包括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刚出生的新生儿如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则与一般表面抗原阴性的成人一样只需打乙肝疫苗;如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正确的打法是3针,按0、1、6月分别注射,即出生打第一针后,隔1个月打第二针,第一针打完后6个月打第三针。当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0mIU/L或其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3、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合并使用,其免疫原性及免疫效果不会受到影响。 (2)目前国内常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重组酵母肝病疫苗,比较稳定,可在2℃~8℃保存2年,免疫原性没有明显改变,故存放在4℃处。 (3)疫苗全程3针免疫,应按规程及程序(0、1、6)进行,否则影响免疫效果。 (4)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是最好的途径,臂部脂肪太厚,妨碍人体对乙肝疫苗的吸收,不能诱生足够的乙肝表面抗体,免疫效果差。新生儿三角肌太薄,疫苗易溢出,易深进针,慢推入,是最佳的注射方法。 (5)50岁以上成年人可不作接种。 (6)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需要检测乙型标志物,乙肝标志物全阴性者需要接种。若未检测又接种了乙肝疫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如果接种了乙肝疫苗,对身体没有害处,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如果接种了,会使抗体滴度增高,但也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7)HBsAg阳性者或乙肝表面抗体效价达到保护作用者,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