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乙肝妊娠人群抗病毒治疗与管理
中国乙肝母婴感染现状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中高流行区,目前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其中,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仍有0.96%。每年乙肝孕妇约万例,仍有12-17万例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式:宫内感染(在子宫内就感染HBV病毒)、产时感染(目前生产过程中,婴儿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或体液而被感染)、产后感染(出生后母儿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病毒学因素(HBeAg、HBVDNA)、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羊膜穿刺术、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基因-HLADRB,HLAB35,DR3,A)。母亲HBVDNA水平是HBeAg+母亲发生垂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韩教授的研究显示发生产前出血、羊水污染和羊水过少母亲分娩新生儿更易发生垂直传播。 HBV感染的孕期管理很复杂,孕期可诱发肝炎活动,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常常导致慢性化。孕妇筛查和新生儿普遍接受联合免疫已大大减少HBV传播率。即使新生儿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HBeAg+、HBVDNAlevels≥6log10copies/ml的母亲垂直传播仍会发生。 宝宝出生前,妈妈可以吃药吗? 1.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 在韩教授的研究中,乙肝妈妈如果符合HBsAg+和HBVDNA>mEq/ml的条件,32±2周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可以减少婴儿HBV感染的几率。在长期随访观察抗病毒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时发现:替比夫定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母亲HBVDNA水平,还能明显减少母婴传播。 2.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 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的乙肝妈妈在生产时出现的孕龄、产后出血、剖宫产例数没有差异。在7个月的随访期间,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妇女分娩的婴儿发育正常且无先天畸形。 据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生儿约万人,出生缺陷发病率约为5.6%。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不同孕期暴露于LAM,TDF和其他抗病毒药治疗方案出生缺陷率为2.72%。 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HBVDNA高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治疗能有效减少HBV母婴传播,并使孕期肝功能稳定。替比夫定治疗孕妇的婴儿5年长期随访中,其生长发育及智能指标与正常儿童相符。研究支持高危孕妇应用替比夫定安全有效。 医生该如何管理CHB妊娠期患者? 1.CHB患者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指导和安抚。 2.人员对CHB女性做到计划妊娠。 3.抗病毒治疗 目前FDA认证为妊娠B级的抗病毒药物有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TDF)。鉴于拉米夫定(LAM)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数据不断增加,美国NIH将LAM升为妊娠B级药物,即妊娠B级药物有LAM、LdT、TDF。 年中国指南指出: 如果服药后发现进入妊娠期,那么服用B类药物的患者可以继续服药并妊娠,服用C类药物的患者应换为B类药物后再继续服药妊娠。妊娠后期如果HBVDNA载量>2*Copies/ml,与患者充分沟通、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予以TDF/LdT或LAM(A1),建议于产后1-3个月停药,停药后可以母乳喂养(C2). 男性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育问题:应用IFN-α治疗的男性患者,应在停药6个月方可考虑生育。目前尚无证据表明Nas治疗对精子的不良影响,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考虑生育(C2) 亚太指南推荐: 对于育龄妇女,尚未怀孕者优先考虑用基于干扰素的治疗(ⅠA),在干扰素治疗期间不宜怀孕。怀孕需要治疗的可以用妊娠B级口服药治疗(ⅡA)。为了防止母婴传播,对于HBVDNA>2*Copies/mL的妊娠妇女在妊娠期可以用替比夫定(ⅡA)治疗,替诺福韦也可作为选择之一(ⅢA)。 慢性乙肝妊娠妇女的抗病毒药物 妊娠阶段 建议抗病毒药物 备注 孕早期 (前12周)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替诺福韦 (Tenofovir)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药物耐药的风险依次为: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 孕后期 (第13周后)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替诺福韦 (Tenofovir) 四种CHB妊娠患者治疗方案 高病毒载量免疫耐受期孕妇 目的:降低婴儿感染。 指征:HBsAg、HBeAg双阳性、HBVDNA>toCopies/mL、家族史阳性、既往小孩感染。 时间及疗程:妊娠28周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产后1个月后(1~3月)评估,停药观察、随访一年。 孕妇慢性乙肝活动、HBVDNA>Copies/mL 目的:控制肝炎活动及阻断母婴传播。 指征:肝功能大于两倍正常值、胎儿三位结构超声筛查后。 时间:妊娠二、三期抗病毒治疗、妊娠第一原则上不选择抗病毒治疗。 疗程:产后评估疗效,遵循路线图。 慢性乙肝患者的妊娠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妊娠 来源:医学界感染频道作者:Seal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