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医院手术室内传来了阵阵数数声和背诵诗词的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没有想到
这个声音来自一个
正在进行开颅摘除脑肿瘤
手术的患者口中
家住南京今年48岁的黄女士,前段时间感觉自己言语不清、双下肢乏力,但是自己以为是太劳累所致,并没有重视起来。大约十天后,黄女士突然四肢抽搐且意识不清,家人赶紧拨打把黄女士送到我院急诊。
我院神经内科接诊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检查,核磁共振结果示:黄女士左侧额叶占位,考虑胶质瘤,患者转至神经外科拟行手术治疗。
术前患者头颅MRI提示左侧额叶肿瘤我院神经外科接诊后,樊友武教授立即组织科内讨论,黄女士的肿瘤位于左侧优势大脑半球的额下回后部,累及运动性语言中枢,术后可能导致语言功能进一步受损,出现无法正常讲话;且该处位于中央前回远端附近,也有可能影响右侧手指的精细动作。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神经功能的影响,樊友武教授牵头制定了一整套的手术计划:首先在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确定肿瘤具体部位,规划手术切口;然后在电生理监测下放置皮层电极给予电刺激描记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具体部位,最后需要联合麻醉科行术中唤醒麻醉开颅手术,最大程度避免对语言和肢体功能产生损伤,尽可能在神经显微镜下全切肿瘤。
麻醉科主任鲍红光教授全力支持神经外科对该名患者的治疗计划,而术中唤醒麻醉开颅手术,对麻醉要求极高,要求患者在开颅手术过程中既不能感觉到明显的痛苦,又可以足够清醒以配合医生完成对答和指令动作。这个技术难题,落在了麻醉科副主任韩流的肩上。
术前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鹤鸣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方案,韩流副主任阐明手术麻醉过程,包括患者面临的风险及可能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麻醉唤醒过程中患者合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取得黄女士及其家属的信任及配合。
麻醉科副主任韩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麻醉阻滞当所有的术前准备都确保无误后,黄女士被推进手术室,麻醉科副主任韩流利用麻醉药物在超声引导下行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保证唤醒后患者能在清醒而无痛状态下继续开颅手术。紧接着,副主任医师吴鹤鸣、唐勇医师开始在神经导航引导下为患者标记肿瘤部位和规划手术切口,开颅过程顺利,颅骨打开后,面对沟回复杂的脑皮层,樊友武教授团队专家首先发现了肿瘤的蛛丝马迹,然后将皮层电极置入脑表面,根据电生理监测的波形改变,准确定位出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部位,幸运的是运动区皮层位于肿瘤的后方。神经导航引导下规划出肿瘤位置、设计手术切口手术进行至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术中唤醒,接到外科医生指令,麻醉医师开始唤醒患者,并判断患者对指令反应情况,以对口头指令做出正确应答作为唤醒成功的标准。待患者完全恢复清醒,按照麻醉医师要求完成数数字、背诵唐诗等指令。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皮层电极确定功能区位置外科医生用电刺激探针给予极小的电流刺激,来描记语言功能区范围,当探针刺激到语言功能区后方及上方皮层时,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发音缓慢和口齿不清,因此手术的切入点位于语言功能区前下方,肿瘤在一点点切除,患者的语言功能没有再出现明显的变化,最终肿瘤在神经显微镜下予以全部切除。樊友武教授专家团队在实施术中唤醒麻醉下开颅手术手术成功完成,黄女士术中唤醒后至手术结束未感觉到一丝疼痛,意识清楚,安全返回神经外科病房。术后复查头颅MRI提示肿瘤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术后复查头颅MRI提示肿瘤完全切除
“术中唤醒麻醉”脑肿瘤切除手术神经外科樊友武主任介绍到:常规的脑肿瘤切除术是采用全身麻醉。这样,病人在手术中完全没有知觉,医生手术中只能凭经验判断是否损伤了病人的语言区和运动区,最终影响程度只有术后病人麻醉复苏以后才能明确。而在“术中唤醒麻醉”下行脑肿瘤切除手术,可以在术中即时判断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对重要结构的损伤。目医院能够开展这项技术。此类手术,不仅对神经外科医生要求很高,像对大脑的解剖结构要非常熟悉,对麻醉师同样如此,对麻醉药量、浓度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能让病人从全麻状态尽快回到清醒状态,再从清醒状态回到无意识状态,还要让病人保持在清醒、无痛、舒服的手术状态下,能够按照事前计划与医生进行交流。这类病变触及功能区病人做常规全麻手术,有近30%可能会发生语言、行动等功能障碍,而在清醒状态下做手术,可能性只有4%。推荐阅读:疫情期间,医院发热看病指南请收下!
加油!河北,我们来了!
医院告全体患者及家属书
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