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过去在我国少见,因而对它的了解研究也少。但近年来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重要的前期病变之一。 正常人每克肝湿重约含4~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轻度(含脂肪5~10%)、中度(含脂肪10~25%)和重度(几乎所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 又根据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将脂肪肝分为三期: Ⅰ期为不伴炎症的“单纯性脂肪肝”;Ⅱ期为伴有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肝炎”,Ⅲ期为完全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即“脂肪性肝硬化”。 肝内贮脂量占肝重5%以上或组织学表现为30-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中医针灸哪些穴位能治疗脂肪肝?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效。 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中气血交会之处,除可健脾益血外,还可调肝补肾。刺激该穴可以把体内的湿、浊、毒素排出体外。 丰隆穴为古今医学家所公认推崇的治疗痰湿证的首选要穴,具有通经活络、通调脾胃气机,能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的功效。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脂、血液黏度。 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是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用。 以以上诸穴为主穴,配合腹部其它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达到行气活血、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清热、降低血脂、调节免疫功能的功效,从而有效地防治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一般来说,遵从针灸医生的医嘱,针灸过程每天可减体重一斤左右,坚持三至六个疗程,有望彻底治愈脂肪肝。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本科毕业,福建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治医师,福建针灸学会会员,医院中医门诊、中医理疗专科门诊的创建人,行医近二十年。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擅长以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理疗方法治疗失眠、鼻炎、咳嗽、哮喘、面瘫、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小儿感冒发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阳痿、早泄、胆结石、肾结石、脂肪肝、肥胖症、头痛、胃痛、腹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等内科、儿科、妇科、男科、骨科的疾病,在国家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要擅长技术:非药物治疗失眠,有效率90%以上;非药物治疗肥胖症、脂肪肝,有效率接近%;各种痛症治疗,有效率90%以上;轻度胆结石、肾结石的中药治疗,有效率80%以上。 坐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周六下午 坐诊地点:福州仓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