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慢性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感染者约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万例。多年来,我国乙肝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规范性的治疗和管理,防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随着乙肝疫苗的全面推广,我国乙肝防治目标从预防新生儿感染转移到提高现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对于我国当前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形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感染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首都医院肝病中心二科主任徐斌副教授介绍:“感染HBV之后,肝脏反复出现炎症反应,如果不尽快进行干预,就会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死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很高。因此,知晓HBV传播途径,早诊早治,对于防治乙肝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符合条件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乙肝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不可自行停药。” 1、知晓HBV传播途径,把好预防第一关 徐斌副教授介绍:“HBV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成年人感染HBV,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HBV可以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造成血液传播,如修足、文身、扎耳、共用剃刀和牙具,与HBV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这些都是感染HBV的高危行为。如果身边有人感染HBV,也不要歧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2、把握治疗适应症,强效抑制HBV是关键 在乙肝防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存在“健康”携带者的概念误区,使得很多患者未能尽早地开展抗病毒治疗。越来越多的循证及临床观察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感染HBV的人群在疾病各阶段均存在进展风险,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疾病进展迅速。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比例很高,因此,把握治疗适应症,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乙肝的病情进展十分关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进一步扩大了HBV抗病毒治疗的范围:只要HB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转氨酶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应该与患者沟通启动抗病毒治疗。如果转氨酶正常,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患者存在高危风险因素,如肝癌家族史,乙肝相关其他脏器损害,如乙肝相关性肾炎,或肝脏出现较重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也要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徐斌副教授表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强效抑制病毒是关键,尤其要